欢迎访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人事处网站!

工作动态
最新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培养 > 人才管理 > 正文
人才管理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提升五年计划(2017—2022)的实施方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3 10:24:38  【打印此页】  【关闭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关于人才队伍建设

和教师素质提升五年计划(2017—2022)的实施方案

吉农院院发〔2017〕115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和吉林省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2017-2022年)》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人才队伍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2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7—2022年期间,通过 “三双四提升”计划的实施,计划全职或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5-10人,计划引进和培养博士各100人,实施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和五年不少于6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双轮训”计划。建立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 实现教师“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科研能力、学历层次”四项提升,切实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人才保障。

  二、实施原则

党管人才,协同配合。根据高校转型发展对人才和质量的要求,用战略思维和发展观点确定学校人才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聚焦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主业,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统筹规划,引培并举。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次、分类别制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全员师资培训计划。突出重点学科、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引培结合,加大教师团队建设力度。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加强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校企、校际合作,完善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人才引培项目:由人事处、各院部负责

按照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求,紧紧围绕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这个目标,以吸引一流人才和建设优秀团队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思路,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立足校内人才分层次、按梯队培养,做优校内人才存量。着力加强重点学术团队和急需人才的引进,做强学校人才增量。

1.“双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利用5年时间专职和柔性引进具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长白山学者” 等称号的高层次学术型专业技术人才5-10名;专职和柔性引进“长白山技能名师”、“卓越工程师”和其他省级以上称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5-10名。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 “双百工程”。继续实施教师“博士化工程”,利用5年时间校外引进100名博士,校内培养100名博士,使教师中博士比例达到25%以上,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科研水平,为硕士学位点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师资培训项目: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各院部负责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和五年不少于6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双轮训”计划。遴选境内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应用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作为校外师培基地,采取访学、合作研究、观摩、培训、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结合等形式,组织教师分层次分类别参加国家、省、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和下场实践锻炼,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科学构建模块化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促进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教学能力提升、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1.学科专业带头人培训。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教科研课题或项目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到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访学、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培养一批具备学科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科研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大中型企业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紧缺专业,聘请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5.院处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各学院院长、副院长和综合部门副处级以上干部,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校企合作、教学科研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院处长等管理人员的改革创新意识、领导能力、依法治学能力,为学校培养一批精通现代大学治理的“教育家”型院处长。

6.校内全员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分批分层次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校内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和企业能工巧匠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培训。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选择一些适合我校教师发展需要的在线课程进行培训。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0学时校内培训任务。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各院部负责

  按照《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师实践锻炼实施方案》,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专业课教师完成五年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内容,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亟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专业,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建立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等。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由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

   按照党管人才要求,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和各学院密切配合,根据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计划和师资培养培训计划,确立教师素质提升项目,遴选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协调、管理,做好服务。院处长和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坚持学以致用、重在实践,推进培训成果转化,有效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经费保障:由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

   学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教师培训(企业实践)期间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讲课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场地费、设备租赁费、培训资料费、交通费等。严格界定经费开支范围,控制培训费定额标准,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克扣、虚列、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专款专用。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相关要求,厉行勤俭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开展督导评估:由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

   学校要健全对各院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按年度对各院部工作绩效予以公示,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工作绩效评估。

 二○一七年十一月七日